改善生活环境 营造幸福家园
时间:2015/12/28
新建成的葵峰管区职工文化广场,成了职工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葵潭农场党委书记钟惠明(中)、场长林庆忠(右)在场部社区文化广场建设工地检查工作。
环境幽雅的场部中心小学。
设施齐全的场部中心幼儿园。
农场职工住上小洋楼。
实现垃圾处理机械化。
荔枝种植成了农场职工群众的主要收入。
种植剑麻,培育一株株绿色“摇钱树”。
发展养猪业,增强农场发展后劲。
葵潭农场概况
广东省葵潭农场创建于1950年,属揭阳农垦局和惠来县双重辖管。葵潭农场地处惠来县西南部三清山系南部的低丘陵地区,距离县城35公里,以水果、剑麻、生猪养殖为主产业,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3900亩,剑麻种植总面积4200亩,以及面积达250多亩的养猪基地。该场道路交通方便,辖下有4个国有专业管区、2个集体所有制村委会和1个场部社区。
近年来,葵潭农场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在经济较薄弱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着力推进美丽乡村“三大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把手感言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葵潭农场精心组织,统筹谋划,切实抓好一批涉及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的民生工程,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和关注引导到家乡的建设上来,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福祉,有力地激发了广大干群积极投入生产,推进农场建设协调发展。
接下来,葵潭农场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改善民生,强化社会治理,奋力推动农场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
——钟惠明
巩固提高主导产业
增强农场发展后劲
走进葵潭农场,只见满山遍野都是连片的剑麻,一望无际的剑麻绿海,长势旺盛,充满生机活力。在部分剑麻种植区,农民们正手脚麻利地收割剑麻,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剑麻,就像一株株绿色的“摇钱树”,点燃了农场发展新希望。在该场的剑麻加工厂,机声隆隆,晒架上放满了乳白色的剑麻纤维,工人们不停地忙碌着,一辆辆载满着剑麻的农用机动车不断开进厂内,一派热闹的生产场面。
有了产业、富了口袋,才有美丽。葵潭农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力度巩固和提高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农场经济发展后劲,从而加快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
首先是加强剑麻产业管理工作。该场通过强化监督,抓好剑麻生产抚管工作,协调处理好东方剑麻公司生产经营事务工作,加强对剑麻生产各个时期的监督管理,做好抗病菌剑麻种苗的育苗工作,协助解决剑麻生产周期劳动力紧缺问题,积极动员农场职工参与剑麻生产岗位管理工作,确保剑麻正常生产管理;加强清理回收土地工作,重点清理承包合同到期和部分职工承包经营不善、无能力经营的土地,落实好新种植剑麻用地,组织职能部门和剑麻基地人员学习剑麻生产经营管理和相关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农场剑麻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葵潭农场全体干群的努力下,目前,该场已形成了育苗、种植、加工一体化的剑麻生产产业链,成为粤东现代农业一颗闪耀的新星。
其次是加强水果生产管理工作。水果生产是葵潭农场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主要产业之一。该场生产职能部门、各属下单位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果农所需所求,发布生产技能信息,加强技术指导,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确保水果产量稳定。今年,该场荔枝总产量达7500吨,龙眼产量达3000吨。同时,不断引导果农增加投入,积极探索果园间套种、立体种养新模式,进一步拓宽农场增产增收的路子;此外,继续推行淘劣存优,应用良种良法,实施品牌战略,拓宽产品市场。
再次是积极推进养猪产业,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全力配合做好惠民养猪场项目建设工作,养猪场第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于2014年底投产运营。目前,二期工程已完成猪舍的主要土建工作,进入基建扫尾阶段,计划月底竣工。阶段来,该场全力配合养猪场项目建设工作,积极倡导广大职工依托养猪资源优势,探索职工、家庭、农场发展养猪模式,鼓励引导职工、家庭、农场发展经营养猪业,发展自营经济,增加职工群众的收入。
最后是探索发展蔬菜种植基地,努力推进垦区合作,积极探讨与 “广垦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联营开发,创建优质农副产品蔬菜基地项目建设。
增强教育综合实力
营造重教兴学氛围
下课铃刚响,在葵潭农场的每所小学,学生们从教室里纷纷涌向操场,操场瞬间沸腾起来。学生们有的三五成群嬉戏打闹,有的在新建的球场上锻炼身体,有的围坐在景观树下聊天,校园里外处处洋溢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飘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近年来,葵潭农场抓住建设美丽乡村契机,以“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建教育强场为抓手,多渠道增加投入,努力调整学校布局,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农场新建的场部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惠民小学和葵峰小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据葵潭农场场长林庆忠介绍,在启动教育创强工作伊始,该场就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钟惠明为组长、场长林庆忠为副组长,分管教育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学校校长等为成员的“教育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落实“教育创强”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将“教育创强”工作落到实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保障“教育创强”投入,葵潭农场党政多渠道筹措资金,共筹措“教育创强”资金700多万元,其中投入370多万元,新建惠民小学、中心幼儿园和葵峰小学等3所学校(园)的功能场室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修缮部分教学大楼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投入70多万元,建设塑胶运动跑道、篮球场等体育设施;投入30多万元,进行校园绿化、道路硬底化建设;投入230多万元,增添常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投入40多万元,更换、整治学校用电线路,安装校园网络系统和安防系统,并积极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校校通”。目前,该场各小学均达到标准化学校的标准,中心幼儿园达到规范化乡镇幼儿园标准。
与此同时,葵潭农场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防流控辍”工作,落实各种帮教措施,建立生活困难学生补助制度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制度,确保外来适龄儿童入学,保障了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全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率100%.此外,该场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通过张挂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干部深入农户家访、召开“教育创强”动员会、家长会等形式宣传教育创强意义,让“教育创强”工作家喻户晓,营造了良好的重教兴学社会氛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下一代受到好的教育,场里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未来发展培养好苗子。现在我们把教育当做场里的头等大事来抓,一定要把教育水平提上去!”林庆忠信心十足地说。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
作为葵潭农场近年来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危房改造项目给该场职工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施美丽乡村“三大工程”过程中,该场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激励职工积极投入生产活动,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实施危房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职工住房险、住房难问题,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一致称赞。
据2009年统计,葵潭农场职工户数848户,人口数3806人,其中危房户687户3325人,住房总面积50880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37725平方米。该场把职工危房改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场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国土、财务、办公室、计划、宣传、工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危改工作的领导、协调、指挥,并制订了《广东省葵潭农场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把危改任务指标落实到户。
该场先后投入76万元,完成了各建房区域的“四通一平”工程;对各改建点的巷道、排水、供水设施进行配套建设,激发职工的“危改”热情。
截至2011年年底,该场687户危房户完成危房改造任务,改造危房面积40520平方米,其中新建房屋391户共31500平方米,改造房屋296户共9020平方米,全场展现出崭新的面貌,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危房改造完成后,为让职工享有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葵潭农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场生产、生活环境。在该场中心小学不远处,在建的场部社区文化广场,小推车、卡车来回穿梭运输材料,工人们正在加紧作业,忙着堆放沙子、碎石、红砖等建材,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只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建成美丽乡村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据在现场指挥施工的一位农场干部介绍,场部社区文化广场计划投资200多万元,资金来源是多方筹措,目前广场已铺上水泥,建设了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目前正在配套绿化、灯光等。广场旁边一座供群众纳凉休息的凉亭主体结构已完成,正在抓紧推进剩余部分建设。该农场干部表示,文化广场落成后,将成为职工群众休闲娱乐和举行大型公益活动的好去处。
近年来,葵潭农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投入资金550万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场部社区、惠民管区、湖美村总长5.6公里的道路硬底化及南湖村农田水利设施项目、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美丽乡村项目葵峰管区职工文化广场建设,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公益性项目2个,即已完成建设的南湖村文化小广场和在建的场部社区文化广场;抓好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工作,关心困难职工群众,确保低保、五保、优抚工作落到实处。2015年该场完成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缴费242万元(其中单位缴费157万元、个人缴费85万元);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依法依规落实好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直补、农村贫困户危房补助等各项惠民政策,确保补助资金发放到位;抓好扶贫双到工作,2015年,争取市直扶贫挂钩单位投入资金145万元,建设了南湖村文化小广场、农田灌溉引水渠、学校球场等项目;争取县直扶贫单位投入资金45万元,完成了村民活动室的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校前道路硬底化建设。
一宗宗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使葵潭农场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优化,该场职工群众对农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撰文:张晓生 林文君 曾春生 摄影:张晓生 曾春生